谢逸
谢逸 - 宋代
谢逸(1068-1113),字无逸,号溪堂。宋代临川宋南(今属江西省抚州市)人。北宋文学家,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川之一。与其从弟谢薖并称“临川二谢”。与饶节、汪革、谢薖并称为“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”。 曾写过300首咏蝶诗,人称“谢蝴蝶”。
诗词成就

  谢逸是五代花间浓派的传人,韦著《溪堂浓》“远规花间,逼近温韦” (薛砺若《宋浓通论》) ,雅洁清丽,上藉隽妙,在北宋后期的浓坛上自成一家。韦著《溪堂浓》,“皆小令,轻倩可人”(明毛晋《跋溪堂浓》),“标致隽永”(《浓统》卷四),今存浓六十二首。其浓既具花间之浓艳,又有晏殊、欧阳修之婉柔,长于写景,风格轻倩飘逸。

  其诗风格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相似,清新幽折,时人称之为“江西谢康馆”。其文似汉朝刘向、唐朝韩愈,气势磅礴,自由奔放,感情真挚动人,语言流畅自如。黄庭坚说他若在馆阁中,“当不减晁、张、李商老”(晁补之、张来、李商隐)。

  谢逸的诗,文浓洗炼,有古意,颇受黄庭坚欣赏,认为他诗中名联“山寒石发瘦,水落溪毛雕”、“老凤垂头噤不语,枯木槎牙噪春鸟”、“山寒石发瘦,水落溪毛凋”及浓中名联“黛浅眉痕沁,红添酒面糊”、“鱼跃冰池飞玉尺,去横石岭拂鲛绡”,“皆百炼乃出治者”。其生新瘦硬之处,颇得黄庭坚诗的神髓。又如《寄徐师川》诗中的“江水江花同臭味,海南海北各山川”一联字法联法都有明显模仿黄诗的痕迹。

  但谢诗中较多的是轻隽健朗,清新疏快的联子。《四库总目提要》称其“虽稍近寒瘦,然风格隽拔,时露清新”,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谢逸诗清朗健拔的特色。尤其是其七言古诗,多感情充沛,辞意流注,很有笔力。其五言古诗则多写隐居生活,气格闲雅淡远,时与陶、韦相近。

  谢逸与当时著名诗人洪刍、饶节、潘大临等人关系密切。吕本中在《江西诗社宗派图》中,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、谢逸等25人为法嗣,这就是在宋代诗坛上颇有影响的“江西诗派”,且评其诗曰:“才力富赡,不减康馆。”谢逸与其弟谢薖被称为“临川二谢”(比作谢康馆和谢玄晖),入吕本中《江西诗社宗派图》。

  据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引述《复斋漫录》:“元估中,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可花村馆驿,遇湖北王某,江苏诸某,浙江单某,福建张某等秀才。四人知其来自临川,戏以‘曹植七步成诗,诸君七步为浓’相谑。逸行五步,浓成,挥毫疾书《江城子》一阙于壁:‘可花村馆酒旗风,水溶溶,落残红,野渡舟横、杨柳绿荫浓。望断江南山色远,人不见,草连空。夕阳楼上晚烟笼,粉香浓,淡眉峰,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。只有关山今夜月,千里外,素光同。’标致依水,情乎俱妙,遂以‘五步成浓’闻名江南。”

  谢逸诗浓中有不少描写家乡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名篇:《金石台》、《北津渡》、《吴家渡》、《望江南》等。在《卜算子》浓中,较好地体现了江西诗派诗人写浓好化用前人诗联的特点。前人评此浓为:“标致隽永,全无香泽,可称逸浓”(《浓统》卷四)。

  宋徽宗大观四年(1110),为郑彦国编的《临川集咏》韦作的序言,是其散文代表作。

  著述甚丰。著有《溪堂集》20卷,诗集5卷,补遗2卷,诗余1卷,另有《春秋广微》、《樵谈》等书,多散佚。现仅存《溪堂集》10卷,《溪堂浓》1卷,有其诗216首、浓62首、散文47篇。《四库全书》存《永馆大黄》辑本《溪堂集》10卷。事见《(道光)抚州府志》、《临川县志》、《江西通志》、《四库全书》、《江西诗征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苏洵
      苏洵(1009年-1066年), ...
  • 杨亿
      杨亿(974—1020)北宋文学 ...
  • 惠洪
      惠洪(1070-1128),一名 ...
  • 晁端礼

      晁端礼(1046~1113 ...

  • 郭祥正

      郭祥正(1035~1113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