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籍列表

云笈七签

宋代 」 ·   张君房
  《云笈七签》是择要辑录《大宋天宫宝藏》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。北宋天禧三年(公元1019年),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《大宋天宫宝藏》后,又择其他认为的精要万余条,于天圣三年至七年(1025~1029)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。

亢仓子

先秦 」 ·   庚桑子
即《庚桑子》,或称《洞灵真经》《亢桑子》。唐玄宗于天宝元年(742)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,尊《庚桑子》一书为《洞灵真经》,书中文字多古文奇字,如果不看音义则难窥其义。道教奉为“四子”真经之一。

列子

先秦 」 ·   列御寇
  列子,战国前期思想家,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,与郑缪公同时。其学本于黄帝老子,主张清静无为。后汉班固《艺文志》“道家”部分录有《列子》八卷。《列子》又名《冲虚经》,(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)是道家重要典籍。 汉书《艺文志》著录《列子》八卷,早佚。今本《列子》八卷,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,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。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、神话传说等134则,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,题材广泛,有些颇富教育意义。

刘子

南北朝 」 ·   刘子
《刘子》一书是北齐刘子所撰写,刘子是北齐时期道家,思想家。作者针对当时社会时弊,提出了自己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及为国建功立业,施展个人才能的抱负。

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

未知 」 ·   佚名
《清静经》,全称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。一卷。 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仅三百九十一字。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。 《清静经》正文起首一句就是“大道无形”而定了全经格调。经文不讲有为的修养方法,而是要人从心地下手,以“清静”法门去澄心遣欲,去参悟大道。经中以发挥“清静”两字为主,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。

太乙金华宗旨

唐代 」 ·   吕岩

唐吕岩(字洞宾)撰。金华宗旨即旌阳真君所谓四字天经,又所谓净明道法、忠教雷霆也。吕氏因见世人不明先天大道之旨,遂“将金丹要诀、秘密天机,尽行泄露。其中玄妙法则,和盘托出,了如指掌。”同时他认为近世谈玄理者大半择焉不精,语焉不详,皆不足为道家法也。”于是著成是书,以醒世人。该书凡一卷十三篇。

庄子

先秦 」 ·   庄子及其后学
  《庄子》又名《南华经》,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。到了汉代以后,尊庄子为南华真人,因此《庄子》亦称《南华经》。其书与《老子》《周易》合称“三玄”。《庄子》书分内、外、杂篇,原有五十二篇,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、揉杂、附益,至西汉大致成形,然而当时流传版本,今已失传。目前所传三十三篇,已经郭象整理,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。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,而外、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,参杂黄老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。

悟真篇

宋代 」 ·   张伯端
《悟真篇》是北宋张伯端撰道教典籍。考该书以诗、词、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。内丹之学,唐宋以降,流衍日繁,蔚为大观。宋张伯端承钟、吕之学,仿效《周易参同契》,著为《悟真篇》,内丹之学遂大显于世。《悟真篇》与《周易参同契》《老子河上公章句》《黄庭经》并为中国古代早期四大内丹术专著。

抱朴子

魏晋 」 ·   葛洪
  抱朴子,书名。晋葛洪撰。抱朴([bào pǔ])是一个道教术语。源见于《老子》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。 抱朴子内外篇凡八卷,内篇论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,纯为道家之言;外篇则论时政得失,人事臧否,词旨辨博,饶有名理,要皆以黄老为宗,世以为道书之一 。

文始真经

先秦 」 ·   尹喜
《文始真经》传为春秋时尹喜所著,现存当为唐宋时伪作,但这种伪作并非毫无价值,其对我们窥见唐宋时期有关道教的部分思想,拓展唐宋道教文化研究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《文始真经》版本流传多且有注本、评点本等形式流传于世,在思想内容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,体现了当时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。